
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 “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累”在濱江早已成為“過去式”。近年來,我區不斷加強與浙大兒院、浙醫二院、市三醫院等醫院的合作,大力推進醫聯體建設,有效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實現市級醫院緊密型醫聯體和省級醫院區域醫聯體“雙覆蓋”,有效推進“雙下沉、兩提升”長效機制建設。7月底前,我區將實現與浙大兒院兒科醫聯體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 屆時,從剛剛會走的娃娃到步履蹣跚的老人,每一個濱江居民都可以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在“家門口”看名醫 浙醫二院和浙大兒院落戶濱江以來,“看病不過江”在濱江早已是常態。而現在,濱江居民看名醫,甚至不用走出街道的范圍。在西興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用“搶號子”、不用排隊一上午,就可以直接看上浙醫二院的專家。 這一切,得益于與浙醫二院共建的區域醫聯體。 在今年新遷建落成的西興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門開辟了浙醫二院診療區,一周五天都有浙二專家在這里坐診。走進西興中心的門診大廳,醒目位置擺放著專家的介紹以及專家坐診時間。病人掛號后幾乎不用等待就可以接受診療。 而醫聯體不僅僅是醫生來到社區醫院這么簡單,更是通過“互聯網+”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提升優質醫療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吳佳是浙醫二院的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博士畢業于浙大醫學院的她,每個周一都在西興中心坐診。在她的辦公桌前,擺放著兩臺電腦,一臺聯網西興衛生中心,一臺則與浙醫二院聯網。同時,在浙醫二院專家診療區,更有兩臺自助服務機器,直接聯網浙醫二院系統。病人在西興中心即可掛上浙醫二院的號,還能實現自助建卡、自助結算、檢驗單打印。例如,當患者碰到醫生開的藥在西興中心藥房沒有的情況,患者就可以在西興中心用自助機付好費再直接去浙醫二院的藥房取藥,不需要重新掛號。這一切,都可通過聯網浙醫二院的電腦和自助機器實現。據統計,截至目前,今年全區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預約轉診至浙醫二院的病患已近5000人次。 市三醫院也在我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了慢病聯合門診,并開通社區轉診綠色通道,專設簽約轉診中心。據悉,市三專家更與我區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微信群,雙向轉診病人的情況在群里即可順暢溝通,打破醫院間信息壁壘,為居民提供更為連續、便捷、優質的服務。 除了與浙醫二院和市三醫院的醫聯體建設,早在去年9月,我區便與浙大兒院建立了全省首個區域兒科醫聯體。浙大兒院長期選派高年資的主治兒科醫師在浦沿、長河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轄區患兒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到省級三甲醫院的兒科服務。在浙大兒院的指導下,轄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增配兒科用藥60種,新增兒童診察床、兒童血壓儀、兒童身高體重測量儀等硬件設備,滿足患兒就診需求。浦沿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新設立兒科專科門診,實現了兒科門診的“零突破”。 據統計,自醫聯體啟動以來,已累計服務患兒1.3萬人次。預計今年6月底,西興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將與浙大兒院簽訂醫聯體合作協議。7月,浙大兒院兒科醫師將在西興中心坐診,屆時將實現與兒科醫聯體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 今年新啟用的西興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從“輸血”到“造血” 如果說專家到基層醫院坐診是自上而下的“輸血”,那么對基層醫護人員的培養,就是為基層“造血”。 楊貴堯是西興衛生中心的全科醫生。行醫9年的他如今有了新的“師父”——浙醫二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龐曉虹。每周一天半的時間,楊貴堯都會跟著龐主任學習,參與門診、查房、教學、科研等環節。 “以前想學習,除了參加培訓,都是與同事討論或者自己查看資料,學習很零散。現在跟著專家進行系統的學習,感覺自己業務水平有很大的提升,診斷思維也拓寬了。” 楊貴堯說。 跟著導師“一對一”學習,這一“師父帶徒弟”的模式,便是濱江正在實行的“青苗計劃”——浙醫二院、浙大兒院學術精英、科教骨干是導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青年業務骨干是學生,從源頭上為基層醫院“造血”。 除了讓醫生駐點浙醫二院、浙大兒院學習,我區更聘請浙醫二院各學科精英授課老師,到社區醫院開展全科醫生技能提升培訓班,加強基層全科人才培養。這,是為濱江基層醫院“造血”的另一法寶——“健康守門人計劃”。 “我們有一個培訓內容的‘菜單’,征求基層一線醫生培訓需求后,確定了今年的21項培訓內容,可以說我們是‘按需上菜’。”區社發局的工作人員說。據悉,該計劃已于今年3月啟動,已有超過百名醫生接受培訓。 同時,我區還以社區護士為培養對象,開展了“天使計劃”。以集中培訓和針對性進修相結合的方式,提升社區護士服務能力。另外還選送了4名護士到浙大兒院進行專科進修。另外,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人員為培養對象的“管理精英計劃”也將繼續實施。
|